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37℃有温度的规划,助力打造母婴友好之城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4


1

研究缘起


1.1 “她”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需求


自1992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每年的8月1—7日定为“世界母乳喂养周”,并在每年提出相应主题(图1);在国内,卫生部在1990年确定将5月20日定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33届活动,可见提倡母乳哺育已经成为国内外人们的共识(图2)。在这一现实需求下,“她”(本文指处在母乳哺育期的母亲)作为特殊的城市群体,确保其享受必要的城市公共服务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责,也体现了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从关注“基本生存需求”到“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的转变。当前“三孩政策”施行,“她”的公共服务设施(本文主要指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需求在城市中日益凸显,城市规划如何在空间层次满足“她”的日常需求,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重大难题。为此,“她”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是什么?当前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否匹配“她”的需求?城市规划在此过程中应如何响应?这一系列问题仍有待厘清,如何建设“母婴友好型城市”已经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学科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 图1 | 近12年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
图片来源:从爱婴医院发展基金官网整理
▲ 图2 | 近5年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主题
图片来源:从爱婴医院发展基金官网整理


1.2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

是否支撑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创新?


为积极探索母乳哺育设施供给的新思路,苏州市颁布《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促进办法(2016年)》(图3),并以“分类场所‘配置率’、分级场所‘标准性’、总体空间‘覆盖度’”为要点编制《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布点整体规划(2018年)》(简称《设施规划》)。但是随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图4~图5),逐渐暴露出不断提高的设施供给率与低使用率、低满意度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共建共享。

▲ 图3 | 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促进办法
▲ 图4 | 苏州市中心六区母乳哺育设施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空间数据从苏州市母爱地图、高德地图API获取。

▲ 图5 | 苏州市母乳哺育设施建设实践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研究与建设标准指出,母婴对母乳哺育设施具有独特的“时、空、用”需求,同时母乳哺育设施具有异乎寻常的“供、配、营”内生属性。对此,一是我国在2018年前以“指标”为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体系,虽能保障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基本设施需求,却未能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二是现行以时空可达性为依据的“生活圈”供给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但仍难以充分响应“终端用户”个体(如母婴)对设施需求的差异(表1,图6)。随后,相关学者以个体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了婴幼儿、育儿人群、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设施配置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思路。然而,针对母婴需求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的特殊性,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仍难以支撑其供给创新,亟待探索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转型的新思路。

▲ 表1 | 婴幼儿生长活动特征

▲ 图6 | 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现状实拍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1.3 基于“城市人”理论的

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框架


“城市人”理论以匹配典型“城市人”与典型人居为规划工作的理性对象,实现“城市人”在空间上“自存共存的最高水平平衡”。具体而言,“城市人”理论重点关注:一是匹配“城市人”的追求和人居供给的空间机会。二是提升“城市人”对自存共存平衡的认识去创造个体/群体美好生活的最优空间条件;对应“城市人”的理性需求不仅关注空间层次的“空间机会”,还关注使用和发展层次的“最优空间条件”与“安全感”满足,包括“城市人”对人居的“空间接触、使用匹配、服务满意”需求。因此,创造美好城市“材料”的要点在于:(1)基于需求导向的人居供给。供给环节要结合“城市人”需求,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明确人居供给模式,保障人居供给的“最大空间接触机会”。(2)基于使用导向的人居配置。配置环节要优化人居配置方式,加强配置过程中“城市人”需求解译,保障人居的供需适配。(3)基于发展导向的人居运营。运营环节要结合人居特点,建构多方主体协同管理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人居使用满意度。由此,本文提出“识别—匹配—平衡”三阶段研究框架(图7)。

▲ 图7 | 研究框架构建

2

识别:母婴对母乳哺育设施的理性需求


2.1 母婴出行偏好识别


基于公共场所分类识别母婴出行偏好:一是母婴出行偏好以消费、医疗、休憩等公共场所为主,其对各类场所设施供给的需求层次不一。二是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具有不同出行偏好(表2)。

▲ 表2 | 母婴公共场所出行意愿统计


2.2 设施使用特征识别


基于相关数据分析识别母婴的母乳哺育设施使用特征(表3):一是“寻找不便”影响了设施总体使用频率。二是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设施使用频率和时长不一致。三是母婴出行各类场所时段不同,对不同场所的设施需求时段差异较大。

▲ 表3 | 母乳哺育设施使用特征


2.3 设施使用满意度识别


进一步识别母婴对母乳哺育设施的使用满意度:(1)各类场所设施满意度差异较大(图8)。(2)不同场所的设施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图9)。

▲ 图8 | 母婴对不同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的满意度统计

▲ 图9 | 影响母乳哺育设施使用满意度的因素统计

3

匹配:母婴理性需求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


3.1 母婴理性需求与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的问题


母婴理性需求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母婴必要出行需求保障欠缺、母婴高效使用需求响应不足、母婴高品质需求满足失位”3个方面(表4)。

▲ 表4 | 母婴理性需求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的问题


3.2 母婴理性需求与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的深层根源


3.2.1 供给模式未充分考虑母婴的出行“选择度” 

母乳哺育设施的供给模式有别于“以服务半径等空间要素为依据”的一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其特殊性在于应充分考虑母婴对各类公共场所的不同出行需求。而且母乳哺育设施供给责任主体的确定亦有别于教育、医疗设施依靠政府供给或商业设施依靠市场供给的情况,其特殊性在于设施供给涉及的公共场所类型众多。由于各类场所主体(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经济属性各异,设施供给主体的确定与所在公共场所具有重要联系,并非单一的政府自上而下也非市场自下而上,而是需要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上下结合推进建设。原有母乳哺育设施供给模式试图从以“服务半径考量”转向以“母婴出行目的地调查”为依据,提出了六大类公共场所的配置率(新建场所100%、改建场所90%),但该供给模式未考虑母婴对不同场所出行优先等级的差异性,加之受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部分公共场所母婴出行选择度高而设施供给率低。另一方面,设施依附的公共场所类型多样,责任主体复杂,不同场所设施供给存在着产权、利益等多方面分歧,“由谁出资建设”的问题悬而未决。因此供给主体责任不清也引致设施供给欠缺的问题。

 3.2.2 配置方式未充分结合母婴的使用“适用性” 

母乳哺育设施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在于需考量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独特的使用“便捷度、频率与时长、时段”差异,其与一般公共服务设施依靠“人均指标、层级标准”等传统规划配置方式有较大差异。苏州市原有母乳哺育设施规划已形成“市级—区级—街道—基层社区”4级公共场所配置标准。但该统一标准的配置方式并未结合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在不同公共场所的设施使用“适用性”,使得设施“配置位置、类型与数量、韧性”与母婴使用需求脱节,导致存在“使用不便、供需错位、韧性欠缺”的问题。

3.2.3 运营管理未充分纳入母婴的使用“满意度”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硬件设施供给外还需良好的运营管理,迥异于一般公共服务设施“一一对应”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三点不同:一是运营主体差异。与商业设施依靠市场运营、教育与医疗等设施多依靠政府运营不同,母乳哺育设施所附属的公共场所的“公私交杂”特点决定了设施运营利益主体构成的复杂。二是管理主体交叉。与教育、医疗等设施具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教育局、卫健局)不同,母乳哺育设施管理涉及的责任部门众多,不仅包括妇女联合会,还包括交通、体育、医疗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三是“重建轻管”。原有哺育设施规划以所在公共场所为原点,以步行10 min和15 min 为服务覆盖范围,强调空间布点建设和总量配置平衡,而非实施后管理,忽视了母婴实际使用效果,导致设施运营管理失位与品质良莠不齐。

4

平衡:“城市人”视角下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优化调适


4.1 供给模式调适:

从分类场所“配置率”到出行“选择度”,响应母婴出行偏好


在母乳哺育设施需求缺口大的现实背景下,设施供给模式应从两方面优化调适:一是供给出发点要从关注各类公共场所设施“配置率”到母婴出行“选择度”。在分类建设体系上纳入分层需求体系,在资源与财力有限的前提下优先在母婴出行选择度高的场所配置设施。二是供给落实点应从关注“配置率”到“建成度”。以《设施规划》的近期建设为抓手(表5),厘清公共场所的供给责任。

▲ 表5 | 不同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供给责任落实
资料来源:空间数据从《设施规划》、高德地图API获取。


4.2 配置方式调适:

从分级场所“标准性”到使用“适用性”,匹配母婴特定使用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要从原有关注不同层级公共场所设施配置的“标准性”到纳入各年龄段母婴使用的“适用性”。一是行为需求与空间点位匹配。二是使用需求与类型数量匹配。(1)依据不同年龄段母婴出行公共场所需求分层次、针对地实现类型匹配。(2)依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护理时长来把握设施数量匹配程度。三是流量需求与规模韧性匹配。


4.3 运营管理调适:

从总体空间“覆盖度”到使用“满意度”,提升母婴使用品质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要在关注空间总量“覆盖度”的基础上纳入母婴对设施使用的“满意度”。针对母乳哺育设施运营与管理的特性,应强调“全生命周期”的运管过程。一是合理划定运营责任。二是准确界定管理职责(图10)。
▲ 图10 | 母乳哺育设施治理体系

5

结论与讨论

研究以“城市人”理论为指导,揭示母乳哺育设施的供需分异特点,提出优化调适的路径:一是从关注“有与无”到“泛与准”。从过去关注空间层次的均衡配置到提出分类供给体系,明确了公共场所“有与无”的供给需求,再到进一步纳入母婴“选择度”,实现在需求缺口大、资金有限情况下设施供给从“泛”到“准”的调适。二是从关注“是与否”到“违与适”。从以往关注指标、不同层级配置标准“是与否”的满足,到纳入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使用“适用性”,实现母婴使用从“违”到“适”的调适。三是从关注“多与少”到“劣与优”。从关注总体空间“覆盖度”的“多”与“少”,到纳入母婴实际使用“满意度”,实现设施运营品质从“劣”到“优”的调适。

总体而言,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的“识别—匹配—平衡”三阶段研究框架有助于倾听特殊群体需求的“声音”,构建特殊群体需求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之间对话的理论途径,可加快我国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实践创新。
致谢:感谢导师耿虹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研究生同学方晓璐、初筱、顾语琪、王玲、曹慧敏、苌曼曼、徐安祺对调研工作的支持!

本文撰稿:徐家明  雷诚  范凌云  寇琴  叶小军


原文介绍

“城市人”视角下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10期,第102页-112页

【doi】10.11819/cpr20231012a

徐家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jiamxu@foxmail.com。

雷  诚,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城乡规划系博士生导师,苏州苏大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委员,本文通信作者,lism_lei@126.com。

范凌云,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寇   琴,博雅达勘测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

叶小军,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8316,51978432);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NH33712522)。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TzO8JwpG6ujDOHPGRvUZSAqoYrgEr2CZt7RkzFBLmJBGffb0mL0AedsdOh2BFyn-njBx0OY8aWaKiFwT2v1dL9t6QyxXuwgI4Q9H2pOS001Ke_zCWl-WJZ0zK3YEJyE0-WK7eD3wBNSh32nMT-QgW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